印度修行精义:关于《奥义书》
印度修行精义:关于《奥义书》
编者按:Sant Mat认为,了义的修行,是指个体逆(上帝的)创造过程返回源头(上帝)的过程。此即佛教之“返闻闻自性”。关于这条“还原”本性(自性,源头、上帝)之路的相关教导一直存在,并不存在所谓新的“发现”。但是,一直以来,这个世界确实存在对这条“还原”之路教导的肉身层面的不同示现——即耶稣基督、佛陀、奎师那等证悟真师的出现。
古印度的吠陀经典即是关于这条“还原”之路的理论基石。对于源头(上帝),古印度称之为“梵”。从偏于意识的角度定义“梵”,我们会称之为至上意识、究竟意识、宇宙意识、主等;从相对偏于物质的角度定义“梵”的话,我们会称之为宇宙本体、本体、源头、空性、究竟空性等。
究竟如何才是对“梵”最贴切的称呼呢?小编倾向于使用“至上意识”等偏于意识方面的称呼,更利于实修的进步。因为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多少有些低估作为一切的源头、尤其是意识源头的“梵”的意识方面的属性。
读完公众号的“印度修行精义”系列,转头再去看佛教、道家等经典,或有提纲挈领的感觉。
虽然修行理论一致,或许实修方法也一样,但是,怀揣这些同样修行理论的师父们呈现、展示出来的境界或修行达至的层面却不一定是一样的。恳请大家不要忘记了这一点。
一、《奥义书》的意义
吠陀经典为人类历史上最早揭露灵性修持的典籍,可说是印度一切哲学传承和灵性修持的本源。所谓灵性修持就是瑜伽。吠陀经典分为两大部分:《祷颂》(Mantra)和《婆罗门之书》(Brahmana)。《祷颂》部分是主要的,而《婆罗门之书》则是附属,作为《祷颂》的阐释和说明。
《婆罗门之书》又分为三部分:
1. 《梵书》(Brahmana);
2. 《森林书》(Aranyakas);
3. 《奥义书》(Upanishads)。
《梵书》说的是祭典方法;
《森林书》描述礼拜上天和灵性修持的各种不同方法:
《奥义书》则揭示如何摧毁我们个体灵魂的无明,引导灵性修持者获得最高的智慧和完美的成就,以及解脱我们对物质世界和世俗诱惑的执着,对肉体小我的执着。
《奥义书》是印度吠陀经典的精华部分,也就是一般所说的吠陀哲学,产生在公元前六七世纪。《奥义书》不是宗教性的经典,它没有教条也没有教理学说。它不属于任何宗教,而是历久弥新的人人皆宜的哲学。《奥义书》一词来自梵文,含有“授课”的意思,亦即是把学生集合起来,坐在老师的身边聆听他的教诲。
据说现存的200多种《奥义书》中,对人们有裨益的超过100种,但学者们最常引用的只有11种,也是最广为流传的。《奥义书》有许多不同的注释,最古者而传于今世的是印度大圣哲商卡拉(Shankara)的注释。他是最出色最有才华的吠陀哲学家和绝对不二哲学的始祖,他选了11种《奥义书》来做注释,这些书被公认是特别杰出的。商卡拉把《奥义书》称为“解脱经”或“明道经”,因为《奥义书》揭开和启示了字宙本体最高知识——“道”,它是永恒的智慧宝库。商卡拉和其他注释者对《奥义书》的意义作了如下三项解释:
1.《奥义书》被认为是印度吠陀时期的先知在最清净和超越的状态下,即在三摩地(入定)的境界中,觉悟到的真理和启示。他们把这些真理传授给他们的弟子,经过世世代代的口授心传,使它们被保存下来。
2.《奥义书》教导宇宙和永恒的真理。此真理是独一无二的。吠陀的先知以咒语(Mantras)的方式来述说这些真理。咒语意指能把心灵从悲伤和痛苦中解脱出来的语言文字。
3.《奥义书》认为,字宙万物虽各不同,以整体而言,却具有独一无二的本质。无知的人看不清事实的真相,追求物质享受,浑浑噩噩终其一生。《奥义书》明白指出:实行灵性修持是解脱的道路。
二、《奥义书》知识的来源
《奥义书》所包含的根本真理,既非来自外界的感官的觉知,也不是靠思维所得,而是古圣先贤通过瑜伽的灵性修持,在最深沉的静坐,观想、禅定状态下,也即是深沉的气功态中,直接从直觉本源的内在而得到的。直觉的知识不证而自明,周遍圆满,是最高明的知识;从其他层面而来的知识,只是真知的影子。所以,《奥义书》被称为“所闻经”(Sruti),这就是说,由圣哲和先知们在深沉的禅观状态下用他们的心耳所听到的。《奥义书》里的咒语,被称为“音训”(Niruktan),因为这些咒语的意义隐藏在最精细的声音的震波的不同频率中,这只有在最深的意识层面才能体验到。
当今印度瑜伽大师喇嘛尊者在其《无神的开悟》(Enlightenment Withont God)一书中说:“知识的来源有两个途径:直接的和间接的。直接的知识是超越卓绝的,是从本源体验到并且不必经过证明即自然明白的。间接的知识是从心智及感觉而来,它是从外在世界得来的知识,也就是从清醒、作梦、深睡所得到的知识,它是经由感官和意识由人们的思维能力所理解到而觉察出来的,因此受到时间、空间和因果关系的限制。直接的知识不是经由感官和心智而觉察出来的,因为它是绝对本体的知识。它既不是客体也不是主体,而是个体的小我完全体验到宇宙的大我。这种知识,不是从心智得来的知识,而是靠最深奥的了悟状态所流露的洞察力而得来的知识。”
只有灵性修持达到开悟状态,才能获得直接知识。这种深奥的状态,相当于超越清醒、作梦和深睡状态的超意识状态,即所谓的“图力亚”(Turiya)状态。开悟就是个体意识与至上意识(Brahman)即与宇宙意识(Universal Consciousness)的结合,亦即达到深刻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也就是说,修持者扩展个体意识到宇宙意识时,就会自我了悟,就会了解意识的各种不同层面,了解生命的意义,了解天地万物和人与宇宙的奥秘,了解宇宙意识的知识。
但是,印度古圣先贤在《奥义书》中的这些揭示,虽然对研究人体生命科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数千年来并不为许多人所承认、理解和身体力行。因为通过入静、观想和禅定的灵性修持达到天人合一与开悟的境界,是非常困难的。光凭理论或智力是无法开悟的;仅是研究经典、倾听老师的演讲,或者整天麻木地反复祈祷,也是无法开悟的。人们向来习惯于对外在的世界进行观察、证明、判断,却不习惯去观察内在,发掘内在,以了解生命内在的层面。而且,灵性修持者要想达到至上的目标,就要具备某些资格:首要的就是不执着,包括思想、欲望、感情等方面的不执着;其次,修持者对他的工作和行为的结果不要求任何回报。在物欲横流的社会,这些是很难办到的。尽管如此,《奥义书》的这些精髓,仍然对此后佛教的修持有着重大的影响,并为我们今天对人体生命科学的研究和气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理论根据。
三、《奥义书》的主题
《奥义书》的共有主题,就是对至上意识(又称宇宙意识、宇宙绝对本体)直接的体验。何谓至上意识?《曼都卡奥义书》(Mandukya Upanishad)说:“不论在此处、彼处和一切处,所看到的一切,都是至上意识的显示。宇宙的大我、自性(Atman)就是至上意识,即宇宙绝对的本体。”由此可知,我就是至上意识;整个宇宙都是至上意识;一切都是至上意识。它是超出阴阳等等相对概念的本体,它是我们真正的大我的本性;它是万物一体;形形式式的万物内在都是相同的。这是一元论的观点。
能否把遍在和超越的至上意识了解为宗教信仰的上帝或神灵?喇嘛尊者在其《无神的开悟》一书中对此作了否定的答复。他明确论证了《奥义书》的内容是哲理而不是宗教信仰。他说:“《奥义书》不可与东方宗教性的书籍混为一谈,《奥义书》的哲理与世上任何其他宗教经典的传教讲道大有不同。”《奥义书》的哲学不受单一的宗教及其创立者所限制,它适用于几千年前,也适用于今天。只要人类存在一天,它就永远地适用于人类。”他又说:“宁静的心是开悟首要的条件。了悟的道上,必须控制感官和心念,但是并不一定要相信上帝。”
事实上宗教所传播的上帝的概念,在《奥义书》中是找不到的。所有宗教都存在二元论的观念,诸如人是上帝或神灵造的,字宙是上帝或神灵造的,上帝或神灵主宰着人类,君临于人类之上等等,而《奥义书》的哲理却是一元论,不把上帝或神灵看做不同的生灵,而是要了解自己真正的大我及其本质,即我们自己的大我就是宇宙至上意识。灵性修持者在静坐和冥想的准备阶段,可能体验到二元论的对立,但这只是过渡到一元论的境界,是进步的表现,就绝对本体来说,是没有两样的,因为修持的最后阶段,仍是要达到一元论。
宗教信仰要求追随先知,信奉外在高居于日、月、星辰之上的上帝或神灵,这样才能得到他们的恩宠与赐福,却不相信内在心灵的体验。《奥义书》则提供了自我训练和自我开展的实用方法,引导修持者朝向生命的内在,扩展和探查人类的意识层面,帮助修持者从个体意识扩展到宇宙意识。喇嘛尊者说:“《奥义书》激励人们首先了解自己,再来了解宇宙的大我。《奥义书》让人们知道,每一个具有肉体的生灵都是至上意识活动的殿堂。内在殿堂会放射出知识、宁静和幸福的无限光芒,《奥义书》提供了登堂入室的方法。”
本文摘录自《印度瑜伽》“第一章 瑜伽与吠陀经典”第二、三、四节 作者:邱陵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m.santmat.biz/